网站导航:山东2018年高三历史后半期月考测验在线答题>列表1

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冷战结束以后,有四大因素在影响着世界的大势: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上升,三是大国关系的不断调整,四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的干涉。前三个因素对国际关系都产生积极影响,最后一个因素时国际关系的正常秩序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展迅猛,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原有的国际关系结构,促使国际关系内部发生很多变化,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起推动作用。
——摘编自顾关福主端《战后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大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其主要表现及对世界大势的影响。

题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出处

选文

《颜氏家训养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颜氏家训慕贤》

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颜氏家训治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带来的政治混乱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题目: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 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 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题目: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题目:

但丁在《神曲》中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但现在)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罗马以法律精神造福世界 B. 两条路径代指政权和教权
C. 但丁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 C.文艺复兴照亮了两条路径

题目: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A.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B. 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
C. 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
D. 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题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
A. 制定了过度时期总路线 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目: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题目:

《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次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A. 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B. 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
C. 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人了中国市场
D.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题目:

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题目:

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这说明明代
A. 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
B.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 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
D. 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

题目:

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A. 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 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 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 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题目: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题目: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题目: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题目: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1
17条数据

其它类目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