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12题库,数千万试题与答案真题解析和您分享!
题目:
“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 材料中的“政党”是指
A. 兴中会
B. 共进会
C. 文学社
D. 同盟会
题目: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题目: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的 “不许立丞相”始于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帝
题目:
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
A. 《八一宣言》的发表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 五四运动的爆发
题目: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题目:
三大战役胜利后,为推翻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江”是指
A. 长江 B. 乌江 C. 湘江 D. 闽江
题目: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题目: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
A.《资政新篇》 B.《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题目: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题目:
《解放大西南》、《解放大西北》、《孟良崮战役》等电影故事脍炙人口,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它们主要取材于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
题目: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达到。”孙中山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题目: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题目: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题目:
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南方兴起。这场运动是
A. 维新变法运动 B. 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题目:
下列太平天国活动,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布《资政新篇》
题目: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方案出自
A. 《诗经》 B. 《资政新篇》 C. 《海国图志》 D. 《天朝田亩制度》
题目: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德国
题目: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 皇权日益加强
B. 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 皇权代替相权
D. 皇权与相权协调
题目:
周公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 建立周朝 B. 分封诸侯国
C. 委任官职 D. 实行郡县制
题目: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B.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 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