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12题库,数千万试题与答案真题解析和您分享!
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文化交流始于西汉,双方主要通过遣使访问、通商、传教等途径引进外来文化和输出本民族的文化……至隋、唐、宋、元、明时, 中国重新统一, 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 陆路及海上交通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西贸易、文化交流再度繁荣。仅在 643—742 年, 东罗马派使者往唐都长安的次数就有七次之多……从宏观上看,16世纪以前传到西方的中国文化以物态文化为主,如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
——摘编自李翠玉《“东学西被”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奇怪的是,政变扑灭之后败走海外的康梁,其政治态度和文化取向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成为保皇党的领袖,政治上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文化观念上,进行了欧洲十一国游的康有为也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他否定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化观和天赋人权说,退回到尊孔保皇和道德本位论的传统之中。
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后来介入了晚清和民国初年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之后,才退出风云诡谲的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西游。回国之后的他,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晚年,他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表现出文化选择上的巨大变化。
——摘编自王惠《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戊戌维新思想家晚年文化选择转向的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梁思想转变的原因,并指出对待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1265年至1321年)应该说是最早提出国家统一的人,在其政治学名著《论君主制》中他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保障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继但丁之后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他在《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明确阐述了教会组织不是“强制性权力”机构,只是一种会众组织,不应在世俗政府中享有豁免权和干预权。非但教权不能干预俗权,教会内部人事任免包括教皇职务的任免,乃至教徒大会的组织和召开这类事务,也必须由俗权定夺。
————摘编自杨国顺《文艺复兴运动与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启蒙运动要将民众从专制的政权控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反对王权;要摆脱王权的压迫,又必须批判支撑王权的意识形态——以教会为象征的蒙昧思想。所以,启蒙运动就成了通过批判教会的蒙昧思想、摆脱王权进而争取民众的思想权利和各种社会权利的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思想运动最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运动表现为争取“天赋人权”的社会革命。在这个运动中,宗教体现在思想上的蒙昧与教会和王权在政治上的专制就成了思想批判和社会革命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会就是启蒙运动中的反面教员。
————摘编自单纯《反思启蒙运动中的宗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王权态度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题目: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题目:
卢梭认为:“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法国大革命的领袖罗伯斯庇尔照着这种方式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实验。对卢梭的这一思想评价恰当的是
A. 体现了卢梭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B. 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 表达了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D. 描绘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蓝图
题目: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据此可知,爱因斯坦认为
A. 宗教与科学间相互推动 B. 科学研究的尽头皆是宗教
C. 宗教也是一种自然科学 D. 宗教感情有利于科学研究
题目: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物种起源》是世界近代科技史上两部可以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都
A. 对启蒙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B. 严重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体系
C. 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支持
D. 给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提供了借鉴
题目: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伤害法》第一条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得处死,意指假如有人编造或歌唱含有毁谤或侮辱他人的歌词时,必须处死。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极力推行严酷的刑罚 B. 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注重保护人的人格名誉 D. 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
题目:
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 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C. 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 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
题目: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说明
A. 临时政府坚持主权在民原则
B. 民族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 临时政府坚持民族团结政策
D. 种族革命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题目:
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上述变化是
A. 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
B. 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
C.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
D. 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
题目: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题目:
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 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 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 《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题目:
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题目: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题目: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 民贵君轻 B. 兼爱非攻
C. 以法治国 D. 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