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12题库,数千万试题与答案真题解析和您分享!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百年屈辱史,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救亡图存,中国的无产阶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反抗压迫的愿望非常强烈;再加上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事着大机器生产,所以其革命具有彻底性;特别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广大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并且,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与统一,反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不久就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大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请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广大人民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请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或失败发表自己的看法。(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说法即可,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题目: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题目: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题目:
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D.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题目:
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北约”的成立
C. 越南战争的爆发
D. 朝鲜战争的爆发
题目: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理论自信主要是指我们对指导思想-马列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自信。请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题目:
遵义之所以成为一个红色城市,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述材料中的“转折”,主要是指
A. 由“左”倾错误路线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
B. 博古与李德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题目: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一规定属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 《马关条约》
B. 《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天津条约》
题目:
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这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A. 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
B. 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 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
D. 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题目:
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题目:
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题目:
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纲领是
A. 《南京条约》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题目: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题目:
明洪武三十年,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表明在明代
A. 科举制度更加公正公平
B. 更能有效选拔人才
C. 推动了教育的协调发展
D. 平衡南北方的利益
题目: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 秦汉时期
B. 西汉初期
C. 北朝初期
D. 蒙元帝国
题目:
遂宁某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题目:
据史料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时期
A. 推行宗法制
B. 推行分封制
C. 推行郡县制
D. 推行行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