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浙江2019年高一上半年历史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列表1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者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遵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引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在国家事务中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上述讲话的?
(3)讲话中指出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用最少的字概括讲话的精神。

题目: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题目:

到2006年底,有1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之一是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题目:

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 官方交流 B. 高层互访
C. 以民促官 D. 经贸引路

题目:

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倡科学发展观, 古人也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 含义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 )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进行“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3)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邀请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A. (1)(2)(3) B. (1)(3)(4) C. (1)(3) D. (1)(2)(3)(4)

题目:

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
A.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对霸权主义
B. 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决议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D. 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题目: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 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题目:

《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题目:

《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题目: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 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 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 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题目: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 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题目:

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
A. 满洲贵族统治
B. 军阀割据混战
C. 君主专制制度
D. 外国列强侵略

题目: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上述材料,从下面选取一组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
A. 民族觉醒 民族团结 全民抗战
B. 使命意识 敌后军民 汪洋大海
C. 危机意识 武装斗争 战争奇观
D. 军民结合 敌后军民 人民战争

题目: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 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 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 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

题目:

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
B.徐骧、丘逢甲领导义军斗争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

题目:

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
①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题目:

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依据材料的观点推断,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
A. 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威胁
C. 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D. 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题目: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题目:

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1
19条数据

其它类目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