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12题库,数千万试题与答案真题解析和您分享!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墨子——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嫦娥——截至2016年7月31日,“嫦娥三号”获得的大量数据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都属于世界首次,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王维——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补短板、谋长远、重潜绩、压茬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则或其他与此类似的材料给你所选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
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做的报告中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莅临府上,当面聆教。我的发言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抛砖引玉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航天、深海、超算、核电等领域,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基础研究得到了加强,量子纠缠、外尔费米子、胚胎干细胞胞等技术研究成果逐渐产生世界性影响响。悟空、墨子、北斗组网科学实验卫星,为深空探测、定位导航、环境监测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很好的进展。而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要我们登高望远、 。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持续发力,使科技更好地为造福人民、发展经济、保障安全作出贡献。”
确实如此。以大飞机为例,世界上能够造大飞机的国家 ,( )。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落后欧洲、美国很多,有很多心技术亟待攻克。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缺乏科学武装、缺乏工匠精神、缺乏 的情怀。
当然,中国的落后,从清代中晚期开始。我们落后了这么久,然后要求我们立马赶上几百年西方发展的科技成就,这是不可能的。正如大飞机的发展一样,它是有科学规律、科学周期的,要路略实实,切不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有备无患 寥寥无几 锲而不舍 急于求成
B. 居安思危 寥寥无几 持之以恒 操之过急
C. 有备无患 凤毛麟角 持之以恒 急于求成
D. 居安思危 凤毛麟角 锲而不舍 操之过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刚刚搞出大飞机项目,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即便比较晚
B. 即便比较晚,我们刚刚搞出大飞机项目,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C. 我们刚刚搞出大飞机项目,即便比较晚,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D. 即便比较晚,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刚刚搞出大飞机项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落后了这么久,然后要求我们立马赶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科技成就,这是不科学的。
B. 我们落后了这么久,然后期待着立马赶上几百年西方发展的科技成就,这是不可能的。
C. 我们落后了这么久,然后期待着立马赶上西方发展几百年的科技成就,这是不科学的。
D. 我们落后了这么久,然后要求我们立马赶上西方发展几百年的科技成就,这是不可能的。
题目: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 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 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哈剌八都鲁,河东人,本姓刘氏,家世业医。至元八年,世祖驻跸白海,得召见,异之,遂留待左右,初赐名哈剌斡脱赤。十七年,擢太医院管勾。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帝曰:"医,汝事也,甲不可得。”惟赐以环刀、弓失、裘马等物。将行,闻母疾,请归省,帝命给驿而归。既见母,不敢以远役告,母亦微如之,谓曰:“汝第行,疾安矣。“遂即辞去,忍泪不下。以功授和林等处宣慰副使。二十五年,海都犯边,进阶嘉议大夫,使怯伯与俱。南行六目,怯伯大惧曰:“事忽矣,不如顺之。”哈剌八都鲁察怯伯有二心,遂潜遁,与探马赤千户忽剌思遇,察其诚,与之谋,结阵乘高立于西南,令之曰:“吾将往责怯伯,见吾执弓而起,即相应也。"既见怯伯,怯伯盛言海都之令以威之。哈剌八都鲁诡辞自解,得间,疾趋。忽剌思整阵以出,怯伯遣骑来追,屡拒却之。道遇送军装者,因护之至盐海。入见,帝更其名日察罕斡脱赤,赐以钞物五千贯,顿首辞谢,乞以所赐与同来者。帝特命受之。二十七年,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召还,帝谕之日:”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吾今立城,汝往为宣慰使,仍别赐汝名曰小龙儿,或曰哈剌八都鲁。”对曰:“龙,非臣下所敢承。”帝曰:“然则哈剌八都鲁可也。”既至,定市里,安民居。一日,得鱼九尾,皆千斤,遣使来献。元贞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行至懿州,病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B. 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C. 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D. 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驻跸,指帝王出行时中途停留暂住;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B. 赐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王赏赐臣民以名号,被赐名的人通常会感到光荣。
C. 给驿,给予驿站车马;此指为刘哈刺八都鲁回家探望母亲提供人员、车马等便利。
D. 顿首,即叩头,九拜之一,头叩地而拜,因头触地时间较长,停顿不起,故为顿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哈刺八都鲁忠于王室,事亲至孝。任太医院管勾时,主动请缨讨伐叛贼,后随皇帝出征;出征前闻母得病,便请求归家探疾,后遵母命忍泪奔驰而回。
B. 刘哈刺八都鲁有智有勇,随机应变。察知怯伯有投敌之心,他暗中逃走,与忽刺思遇合后谋划,返回责问怯伯,后来寻机逃归,被追赶时屡得忽刺思保护。
C. 刘哈刺八都鲁不爱钱财,善待他人。从怯伯营中逃归后,皇帝为他赐名,并给他五千贯钱,他请求把钱给和自己一同回来的人,皇帝特地命他接受。
D. 刘哈剌八都鲁对君谦恭,对民能治。他不敢接受皇帝给予的“小龙儿”的名号,后接受“哈刺八都鲁”的名号;到阿八刺忽后,确定街市里巷,使民安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母,不以远役告,母亦微知之,谓日:“汝第行,我疾安矣。"
(2)既见怯伯,怯伯盛言海都之令以威之。哈刺八都鲁诡辞自解,得间,疾趋。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解药
孟庆玲
夏日的午后,通往广州石门的林荫道上,即将上任的刺史解宝喉咙干渴得要冒烟。前面除了升腾的烟尘和荡漾的热浪,就是鸣蝉歇斯底里的聒噪。
半晌,侍从解二终于出现在土路尽头,他手上,是一个青灰色的瓦罐。解宝下意识地舔了下嘴唇,顿时,一阵清凉沁来。解二几乎一路小跑过来,解宝也不再矜持,迎上前去。
忽然,解宝发现,在解二的身后,远远跟着几个精短打扮的蛮人,他们小心而面露迟疑地谈论着什么。这几个人解宝昨天就见过。
解二气喘吁吁站定,解宝俯下头来,抱住瓦罐,瓦罐像一口井,晃动着他的脸庞;紧接着,又晃动着几个蛮人的面影。
解宝抬起了头,“解大人,这水不能喝。”一个看似头头的蛮人想去夺那瓦罐,解二急得要拦,解宝用眼光止住了他。“得知大人近日要来,我们一直在此恭候。”头人解释道。
“你们何以得知本官?”解宝有点诧异。
我们是石门人,这几天ー直跟着大人,怕的是大人喝错水……”
解宝有点诧异,这些人几天来一直跟踪自己,理由这么简单?
见解宝沉吟,头人又一次提醒道:“这是贪泉水啊。
贪泉?解宝的心一惊,看来,真到石门了……
解宝是陕南人,一直在北方为官,以清廉闻名。广州本来和他八子打不着,但此地很邪,看似清的官员一到广州,就前赴后继地贪腐。朝廷对此很伤脑病,一ロ气法办了好几个人,然后把解宝调到此地驱邪。
解宝处任前,朝廷是专门召见。解宝的为人,朝野欣赏,但他能否解开这个连环魔咒,还真是个未知数,得敲打他才是。
“广州石门有贪泉,解大人可要当心啊。”
“臣从小喝的是家乡的清水……”解宝不卑不亢。
“解大人何以自处?”
“臣在廉让之间。”
一番机锋下来,朝廷放心了…
“真到石门了。”解宝放下瓦罐,向几个蛮人道:“正好,本官倒要会会贪泉。
石门城郊,一眼清冽的泉,圆周砌以青石,苔绿暗生,竹叶拂水,竟是一个避暑的清幽所在。唯一显得突兀的是,泉左立一石碑,上面赫然写着“贪泉”二字。
“贪泉”原无此名,因其位于石门要冲,来广州赴任的官员附庸风雅,要先尝一杯泉水以示自己清康,但大多都变贪了。百姓以为是此泉惹的祸,便勒石立碑为警。之后,广州官吏避沛,宁愿忍下焦渴,也不愿喝贪泉一口水;百姓更心焦,千方百计,不能让官员误饮贪泉。因此,才有解宝被跟踪之事。
此时,泉边国着一群百姓,他们敛神屏息,注视着解宝。解室不做声,只微笑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将下去。
人群一阵骚动。
解室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说罢,解宝一抱拳,转身离去。众人默然,看解宝渐行渐远,唯其诵声如丝如缕:“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到任后,解室明礼教,敦风俗,惩贪官,政爱民;衣衫,餐重蔬,禁贿路,两袖清风。不久,辖地官风大变,民风大淳,广州大治……
几年后,解宝离任,身无长物。走到石门,百姓自觉前来送行。走到贪泉边,却见泉水依旧,只不过石难刻字由“贪泉”变成了“廉泉”。解宝愣了一下,眼眶有点湿润了。
这当儿,头人把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清水,却没有喝,而是缓地倒回泉中。这是广州的“廉泉”,他要离任,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
回到京城,朝廷接见解宝,大有深意地说,解大人你功劳不小,来来,大大有赏。随即赏给解宝一锦盒。解宝高呼万岁,叩头谢思。回家打开锦盒,里面是中草药,解宝认得几样:鱼草、黄连、连翘…都是些解毒的良药,下面,却是一封书信——广州百姓要求朝廷表彰解宝的联名书。
解宝的冷汗下来了,他广州止腐,是剂良药,解了朝廷的围,无疑是好事,但百姓只知解宝而不知朝廷,这是为臣之大忌啊。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啊。他知道,这些中草药,分明是朝廷对他的警告。想到此,解宝高高举起锦盒,向着皇官的方向,扑通一声了跪下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一个夏日的午后,林萌道上,广州新任刺史解宝被几个蛮人跟踪,蛮人提醒他不要喝贪泉的水,以免成为和前面几任官员一样的贪官。
B. 小说插叙了解宝来广州任职的原因和经过:为解决广州官员连续几任皆贪腐的问题,朝廷特地严加考察,将解宝调到此地,期望他能娇正当地的风气。
C. 小说发展部分写解宝毅然饮下贪泉之水,他想让百姓知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他想让百姓看看,自己以后是否会被玷污,是否会辜负朝廷
D. 解宝离任,受到百姓拥戴和朝廷嘉奖,他却从朝廷的赐予中看出警告之意,从而突出了官场险恶的主题:稍有不慎,即使忠于朝廷也恐致殒身。
【2】小说中的解宝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苟利于,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数法古代;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
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众揭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式、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式武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
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衡;权变,就是在特殊场合中灵活把握的衡。
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摘编自李凯《苟利于,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不必遵循俗法。
B. 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
C. 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
D. 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
B. 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
C. 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
D. 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政策,加上脱离实际的乱指挥,故战斗力低下。
B. 如果士大夫沉浸在古代某种学说的理想中,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C. 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
D. “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周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