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12题库,数千万试题与答案真题解析和您分享!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题目:
学者赵振宇指出,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也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制作包给了有16家多国中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Domain公司,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它的高质量的音乐制作使该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加强了对全球资源的争夺
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合作
C. 文化资源国际化的基础是对全球文化市场的开拓
D. 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间的经济交流
题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实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A. 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B. 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 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名不符实
题目:
1979年5月,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经中国政府特许乘自己的专机来到了北京,并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意向性协议。此次哈默来华客观上反映了
A. 中美两国准备正式建交
B. 经济特区建设加快
C. 中国开始引进外资
D. 对外开放走向实施
题目: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将原国务院体改办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这一机构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
A. 经济的迅速发展
B. 综合国力的增强
C. 经济体制的改革
D. 机构性质的转变
题目:
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 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 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 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题目: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耦犁的推广促进了的种植技术的进步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