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__________。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________。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_______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________,油然生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困兽之斗 无可奈何 从而 肃然起敬 B. 负隅顽抗 迫不得已 进而 五体投地 C. 困兽之斗 迫不得已 从而 五体投地 D. 负隅顽抗 无可奈何 进而 肃然起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他自知只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B.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C.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自知只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D. 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心肠热,故悲慨万端;眼冷,故是非不管。 B. 眼冷,故悲慨万端;心肠热,故是非不管。 C.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D. 心肠热,故是非不管;眼冷,故悲慨万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世说新语》,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皆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深秋拂晓,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B. 颔联全是写景,又字字含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归的愁绪。此句选景典型、韵味清远,成为作者的名句。 C. 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表达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和归隐之意。 D. 尾联运用典故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鲈鱼正美不归去”与辛弃疾的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同一典故表达了相同的志趣。 【2】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本诗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颔联写景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最闻,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大观中,牂牁①内附,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恪以奉使称职,迁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言河北边备弛废,宜及今无事,以时治之。徽宗壮之,曰:“非卿谁宜为者。”命为都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进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召拜户部侍郎。京师暴水至,汴且溢,付恪治之。或请决南堤以纾宫城之患,恪曰:“水涨堤坏,此亡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亟乘小舟,相水源委,求所以利导之,乃决金堤注之河。浃旬水平,入对,帝劳之曰:“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时进见者多论宣和间事,恪言于钦宗曰:“革弊当以渐,宜择今日之所急者先之。而言者不顾大体,至毛举前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京、攸、黼、贯②之徒既从窜斥,姑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白道君,请下一诏,与天下共弃之,谁曰不可。”帝曰:“卿论甚善,为朕作诏书,以此意布告在位。”因赐东宫旧书万卷,且用近比除子璟直秘阁,力辞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罢,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注)①牂牁(zāng kē):古国名。②京、攸、黼、贯:指蔡京、蔡攸、王黼、童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B.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C.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D.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苏轼《方山子传》)中的意思是一样。 B. 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C. 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大司徒、大司农等。 D. 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类似的还有庙号、尊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恪为官有道。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为放下兵器服从命令。 B. 唐恪视民如伤。京城遭逢大水,反对决金堤,亲自寻找洪水的原因,最终将洪水引入黄河,受到皇上嘉奖。 C. 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等职,两朝皇帝对其赞赏有加。 D. 唐恪顾及大局。靖康初年,金兵攻入京城,许多人抓住宣和年间的旧事不放,唐恪却认为此时更应该解决当务之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河北边备弛废,宜及今无事,以时治之。 (2)水涨堤坏,此亡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②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④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⑤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⑥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⑦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⑧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 (选自《论法的精神》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上的法律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即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B. “自然法”指国家产生以前,人们为摆脱自然状态,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而共同遵守的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C. “人定法”指国家建立后,由国家机关制定并推行的法律,包括政治法、民法、国际法等。 D. 萌生于古希腊“逻各斯”概念的自然法思想,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进而形成了一个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广义的法律”入手,指出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进而引出下文对“人类世界的法律”和“物质世界的法律”的论述。 B.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狼对狼的残忍而狡诈比喻自然状态中人与人的相处状态,论证了遵守共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C. 文章在谈到“自然法思想”时,较为具体地论述了它的萌芽及继承流变的过程,属于演绎论证的方法。 D. 作者以严密的论证思维,追根溯源,重点论述了“人定法”与“自然法”之间的紧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类是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造成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B. 国家产生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自私的本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因此人们便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以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 C. 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人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是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重要原因。 D. 自然法对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所以建立国家并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制定并强制颁布法律,是保障自然法遵守的重要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