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南康中学、于都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后半期高考模拟同步练习>列表1

题目: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汉文帝、汉景帝重视总结秦朝灭亡教训,认为继续沿用这四种残害肢体的肉刑(黥刑、劓刑、斩左趾、斩右趾),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儿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有:“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但是这些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不过此种刑罚制度的弊端在于只留下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
——摘编自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中心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题目:

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 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 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 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题目: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C. 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题目:

1786年,一封提交给政府的请愿书上写道:“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发现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这表明当时
A. 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B. 劳动者深刻认识到贫困根源
C. 处于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时代
D. 工人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题目:

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A.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B.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C.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
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题目:

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
B.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
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题目: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题目: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A. 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 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 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 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题目: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 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题目: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B.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题目:

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也是天性,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只要人们能尽力地扩充自己先天所固有的“善心”,即认识本性,同时也就是认识了天性。孟子的这一思想
A. 形成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意识
B. 形成了儒学伦理的基本体系
C. 赋予了汉代儒学神秘的色彩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继承发展

题目:

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
A. 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
B. 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 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
D. 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

题目: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B.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C.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题目:

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1
14条数据